Tin tức

开展国际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

星期三 - 2010年11月17日 05:16
2010年11月16日,“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国内外合作大学领导研讨会在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召开。
2010年11月16日,“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国内外合作大学领导研讨会在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召开。中国、韩国、泰国、老挝、越南等国高校领导代表出席座谈。各高校代表共同探讨了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核心问题。日本专修大学校长日高义弘博士在讨论中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确定“优质人才”的评价标准是重点议题之一。日高义弘先生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评价高素质人才的若干标准,即:具有独特的性格,了解并保存自己国家的文化特征,同时又能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由此可见,这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不仅能够为自己的国家提供发展解决方案,而且能够为世界提供发展解决方案。要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大学培训机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泰国巴松德昭普拉亚皇家大学校长 Supol Wuthisen 教授在题为《地方大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报告中强调了这个问题。 Supol Wuthisen 教授肯定了大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国际要求方面发挥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大学始终重视并提供其国家的文化知识。与此同时,学校也不忘注重提高国际知识水平。如果我们把这两大知识体系和谐地结合起来、运用,就会创造出一定的、通俗的、符合国家和世界总体发展趋势的知识框架。釜山外国语大学校长俞善圭教授与上述评论持有相同观点,他强调:在当前区域化和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的背景下,国际合作与交流非常必要且不可或缺。为此,外语在培养能够适应多元文化、多语言环境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他多份报告也对国际合作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进行了具体探讨。典型的“上海大学国际化战略”体现在教学国际化、科研环境国际化、联盟建设国际化、合作区域化等四个方面。此外,在谈到国际合作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可能性和机遇时,我们不能不提到建立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所面临的挑战。 GS。老挝国立大学副校长赛空·赛纳辛提出多项建议:有必要成立一个委员会,促进共同的国际培训项目的合作与交流;建立网络开展共同研究课题并培养高素质研究人员;交换讲师;用共同的语言……这次讨论基本达成共识,要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大学在多边合作的基础上建设国际化项目。得益于此,培训出来的人力资源能力强,能够很好地适应国际工作环境。此次研讨会也是庆祝人文社科大学建校65周年系列活动的正式活动之一。

作者:行政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单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