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者姓名:阮巴达
2.性别:男性
3.出生日期:5/6/1975
4.出生地:清水、富寿
5.关于认定博士生的决定号: 根据河内国立大学校长 2008 年 7 月 15 日第 4152/QD-SDH 号决定。
6.培训流程的变化:越南河内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 2011 年 4 月 7 日第 421/QD-SDH 号决定中关于更改主题名称的文件。
7.论文题目名称:“暴力家庭儿童的心理障碍”。
8.专业:社会心理学;
9.代码:飞行员
10. 导师:
11.论文新成果总结:
(1)。暴力家庭儿童的心理障碍被理解为由家庭暴力导致的异常心理健康状态,在情感上表现为焦虑、抑郁,在行为上表现为攻击性和违法行为,在认知上表现为对自己和家庭的错误认知;身体方面,有胃痛、头痛和皮疹等心身疾病。
(2)。使用儿童自我报告行为清单(YSR)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总共141名生活在暴力家庭中的儿童中:51名儿童(36.2%)没有心理障碍; 50名儿童(35.5%)处于正常与病态的边界状态; 40名儿童(28.3%)患有心理障碍。焦虑、抑郁和攻击性行为是大多数儿童所患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儿童的心身疾病、焦虑抑郁、孤僻、违法行为、攻击行为等临床症状与心理障碍有着密切的联系。
(3)。生活在有心理障碍的暴力家庭中的儿童,在社会适应、解决问题和学校表现方面比生活在没有心理障碍的暴力家庭中的儿童更困难。
(4)。父母之间反复的暴力、孩子犯错时的愧疚感、父母的惩罚、母亲的心理健康等都是增加孩子心理障碍的因素。
(5)。通过生活技能教育进行团体干预,对于处于正常与病态边缘状态或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儿童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生活在暴力家庭中、心理问题严重、有抑郁症迹象的儿童,团体干预并不有效。
12.实际应用:论文研究成果为从事家庭暴力防治工作的个人、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益参考;保护、照顾和教育儿童。
1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以下研究方向:(1)父亲或母亲在外工作的儿童的社会和学校适应困难;(2)遭受身体、精神和性虐待的儿童的应对能力;(3)父母或亲属突然患病、去世或发生意外等生活冲击后儿童的应对能力。
14.已出版与论文相关的著作。
博士论文信息
1. 全名:NGUYEN BA DAT
2.性别:男
3.出生日期:1975年6月5日
4. 出生地:ThanhThuy, PhuTho
5.录取决定编号:越南河内国立大学校长于 2008 年 7 月 15 日颁发的第 4152/QD-SĐH 号决定。
6. 学术流程变更:河内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校长于 2011 年 4 月 17 日颁布的第 421/QD-SĐH 号决定。
7. 论文正式题目:家庭暴力儿童的心理障碍。
8. 专业:社会心理学
9. 代码:飞行员培训
10. 监事:
11. 论文新发现总结
(1)。暴力家庭儿童的心理障碍可以理解为家庭暴力导致儿童心理健康异常的状态,表现为情绪上的焦虑抑郁状态,典型的越轨攻击行为,对自己和家庭的错误认知,以及腹痛、头痛、出疹子等躯体症状障碍。
(2)青少年自我报告(YSR)正在调查的结果显示,在141名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中,51名儿童(36.2%)没有心理障碍; 50名儿童(35.5%)处于正常与病态之间,其余40名儿童(28.3%)患有心理障碍。焦虑抑郁、攻击行为是这些儿童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这些临床症状彼此紧密相关。
(3)。患有家庭心理障碍的儿童在社会适应、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困难远远大于未患心理障碍的儿童。
(4)。父母之间反复发生的暴力、内疚、惩罚、父母的心理健康都是增加儿童心理障碍的因素。
(5)。通过生活技能教育进行团体干预是治疗单纯性心理障碍儿童的有效方法。然而,对于因家庭暴力而患有严重抑郁症等严重精神疾病的儿童,这种方法却无效。
12.实际适用性
研究结果为从事家庭暴力防治工作的个人和组织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用的参考;儿童教育保育、保护服务。
1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研究结果为以下研究方向开辟了(1)父母从事海外性劳动输出项目儿童在学校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困难,(2)身体、精神或遭受虐待儿童的适应能力,(3)经历过一些创伤性生活事件的儿童的适应能力,如父母或亲属突然生病、遭遇意外或去世。
14.论文相关出版物
作者:阮巴达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