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思想是一套全面而深刻的观点体系,涵盖了越南革命的根本问题,其中就包括创新、创造与发展科技问题。它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本文旨在系统研究胡志明关于创新、创造与发展科技内容的观点,肯定这些观点在越南党、国家和人民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的背景下的价值,认为这是胜利实现建设和捍卫越南社会主义祖国目标的战略突破。
胡志明主席1956年视察统一火柴厂_图片:档案
1. 简介
胡志明主席是一位天才领袖,他与越南共产党共同领导越南革命走向胜利。在领导革命的整个过程中,他始终不忘民族独立、社会主义、民族解放、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目标和理想。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和理想,胡志明主席认为,创新、创造和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状况 钥匙。
胡志明在运用和创造性发展马列主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创新、创造和发展科学技术作出重要指示,帮助我国人民早日“永远摆脱贫困落后”。(1),胜利建设社会主义。
除了对角色、目标、条件和措施的看法外,他还对创新、创造力、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容被认为是一项独特的创造,蕴含着对民族解放和发展事业的诸多重大价值。至今,这一观点体系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在制定科技发展、创新方面的指导方针、政策和法律,保障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两大战略任务的实施等方面发挥着指导作用。
2.内容
从胡志明关于这一主题的论述和实践指导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他的观点内容科技创新、创造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研究;激发人民积极性;技术改进活动;科技人才培养。
(1) 科研工作
科学研究被认为是内容胡志明思想致力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创造和发展。胡志明认为,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探索、发现、探索和创造,科学研究的成果将帮助人们“拓展新视野”,“掌握自然,掌握社会和自身的命运”。(2)。
胡志明认为,世界始终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因此,研究、创造和探索新事物以掌控自然和社会至关重要。他写道:“过去五十年发生的变化比过去几个世纪的总和还要迅速和重要。在这五十年里,电影、广播、电视,甚至原子能等发明层出不穷。这意味着人类在掌控自然力量方面迈出了一大步。”(3)因此,要使我国“与世界强国并驾齐驱”,就必须全力学习、研究,掌握人类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成果,将其转化为民族的知识产权,胜利建设社会主义。
他强调:“当今世界,人类知识正在飞速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在不断拓展新的领域。”(4)因此,必须不断创新、创造、进行科学研究、寻求新发明,以实际的解决我国革命的课题,在不远的将来达到科学技术的顶峰”(5)。
他说,科研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才能成功。在我国国情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科研投入条件有限,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已经 重点避免泛泛而谈、形式主义,或者投入到不贴近国家实际需要的领域,浪费人民的财富。他说:“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科技研究和普及工作,力争服务生产、服务人民服务国防”(6)。
具体来说,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工作需要深入下去,需要参与“总结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的经验”。(7);“总结宝贵经验”(8)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在生产生活中服务国家建设事业的能力,同时着力解决当前紧迫而又尚未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他强调:“科学必须来源于生产,又必须归于服务于生产,服务于人民群众,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确保社会主义胜利”(9)因此,对胡志明来说,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任务不仅仅在于创造和发明新事物,更重要的是,这些创造和发明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必须回归服务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这被认为是胡志明极其独特的论点,蕴含着普世价值,展现了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真正的科学一定源于实践,又归于实践服务。,必须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出贡献。
胡志明指出,任何领域的科学干部都要掌握和发展该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军事干部要学习军事科学,医疗干部要学习医学。任何学科的干部都要学习该学科的理论。”(10)因此,科学家要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化技术水平,具备科研创造能力,掌握技术手段和工艺。他还提醒,科研项目、课题要有实际效果:“传播的东西要实用、要准确,要让群众听得懂、能做到。”(11)。
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胡志明还表示,“扩大与兄弟国家在科技研究方面的合作”。(12)也是十分必要的。现实也表明,为了组建一支服务于建国卫国事业的科学家队伍,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胡志明主席在给美国国务卿的信函中(1945年11月1日)就提出“派遣约50名越南青年代表团前往美国,一方面与美国青年建立密切的文化联系,另一方面促进在技术、农业以及其他专业领域的持续研究”。(13)他还力图说服一批著名的海外越南科学家回国参与建设和保卫祖国,同时主张选派大批干部到西方国家,促进高级知识分子的培养。
他在越南创办了一批高等院校级科研中心和培训机构,例如越南人民大学、陈国俊军事学院、工业大学、河内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他热衷于科研活动,组织和建设了一系列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每年,越南都为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输送大批科学家和科研成果。
(2) 发展人民倡议
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也是胡志明关于内容创新、创造力、科学技术发展。它是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将技术进步应用于生产的过程有关的活动,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人民生活,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胡志明认为,创新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之事,而是切实可行的、简单的改进,能够为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效率。他写道:“创新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它只是在非常普通、非常普遍、非常实际的情况和条件下进行研究和思考的结果。”(14)胡志明还认为,不仅拥有“特殊才能的人有主动性”,而且每一个普通人通过每天的学习、观察和工作过程,也能提出主动性,为国家的整体发展作出贡献。
他强调:“凡是立志为群众谋福利,肯学习,肯向群众请教,有一颗肯动脑筋的脑袋,一双勤劳的手,就一定有进取心,就一定能做出有益于人类的事。”(15)因此,胡志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从最细微的行动中为国家贡献力量。这被认为是胡志明非常独特的观点,因为他认为人民群众是“科学家”——特殊的科学家。
胡志明强调,群众的倡议和技术方案主要源于实际需要,服务于生产生活,其中不乏许多独特、实用的倡议和方案,带来了诸多实际效益。因此,从群众角度看,“群众非常勤劳、聪明、能干”。(16)“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他们拥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并且“知道如何简单、快速、彻底地解决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人才和大型组织无法解决的”。(17)因此,胡志明始终鼓励和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劳动竞赛,发挥主观能动性,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说:“我们希望有才华、有主动性、愿意为国家热心服务的同胞,请向政府提出明确的方案。我们将认真研究,如能实施,立即执行。”(18)。
该人士强调:“倡议和经验是属于对整个民族来说都是珍贵的”(19),因此他们我们必须努力使它更加丰富,并永久传播。“起初,它在一个单位、一个工厂、一个村庄等等内传播。渐渐地,它遍布整个军队、整个行业、整个国家。主动性和经验就像小溪汇入大河,大河汇入大海。不懂得珍惜主动性和传播经验,就是浪费国家资源。”(20)。
胡志明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人道和进步的视角,尊重人类价值和创造力,表达了他对人民群众在民族革命事业中智慧、创造力和作用的深切信任。这一观点也体现了他关于学习型社会的战略构想——每个人都是科学家,都能为国家贡献力量。
他特别指出,为了有好的主动性和创新的做事方法,群众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技术水平,以适应实际生产的要求。他说:“我们要学的东西很多: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和技能。除了在学校、课堂上学习,通过书本、报纸等学习之外,还有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是每个人每天都可以参与的。那就是在生产中学习,向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先进单位学习。先进人物也是普通劳动者,但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中也有优点,能够促进生产和工作快速有力地发展……这使得共同的主动性和经验日益丰富,共同的思想、组织和技术水平日益提高。”(21)。
对于领导班子(从各部门到企业、施工现场),胡志明认为,责任在于鼓励、总结、运用、改进和广泛推广实践中的好举措。对于科研人员,他建议他们在开展各项工作时,要大胆创新、充满热情、积极进取,不断改进自己的举措;同时,要坚持本职工作,总结人民群众的宝贵经验,积极主动地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
因为在实践中,总会出现新的问题和困难,所以我们要懂得及时调整、纠正和解决,迅速找到新的方法,确保工作取得扎实的成效。“只要我们有充分的主人翁意识,有集体意识,有纪律性,努力学习,提高文化技术水平,有创新精神,寻找新事物,学习新事物,支持新事物,实施新事物,那么什么都可以做。”(22)。
(3)技术改进活动
基于我国生产仍然分散、落后,以手工生产为主的现状,胡志明认为,想要重组生产那么当然必须改进技术并总结经济生活中的经验,得出结论,并将其提升为科学理论,从自发活动走向自觉活动。他说:“要进步,就必须改进技术。”(23)因为“只有技术的进步,劳动组织的改善,才能生产得更多、更快、更好、更便宜。如果只凭熟悉,或者只靠多下功夫,结果往往是一损俱损,得快不好吃,得好不快,得便宜不便宜……各方面都受到限制”(24)。
他经常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努力提高科技水平”的倡议。(25)必须认识到,这是科学、技术和工程创新创造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有利于“生产更快更稳定发展,劳动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充实”。(26)。
技术创新是制定措施来修改,改进改进生产组织方法和劳动组织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他强调:“发展生产,必须改进技术。这就要求:要学会掌握技术,充分利用机器能力。要主动组织劳动。要改进劳动方式和机器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7)。
胡志明还认为,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走向社会主义,“技术革命的实施必须长期进行。来电者是:“技术革命的漫漫长路》(28)。他认为,技术改进必须在所有经济领域定期持续地进行,并必须成为一项广泛的民众运动。“做好这些事,就等于落实了经济复苏计划的主要部分。这样,人民的生活才能改善,最终走向民富国强。”(29)。
然而,要改进技术,就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理解力,因为技术与科学密切相关。科学的每一步进步都直接为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反之亦然。他建议:“要改进技术,就必须了解技术。要改进劳动组织,就必须了解组织方法,并具备组织经验。在这方面,我们目前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学习更多,永远学习“正如列宁所教导的”(30)他要求:“技术创新要学习经验,要交流经验,要互相传播经验。我们不能认为有一点经验就够了,要互相学习,学习中国同志的经验,就像中国同志学习苏联的经验一样。苏联正在一天天进步,而且还在寻求更大的进步。”(31)。
(四)科技人才培养
为了使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职能和任务,胡志明强调:人为因素——科技发展的关键资源,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内容创新、创造力、科学、工程和技术的发展,问题是科学的智力训练,技术总是受到他的关心和关注。
胡志明认为,在革命发展过程中,有旧教育体系培养出的知识分子,也有新教育体系培养出的知识分子。但无论是旧知识分子还是新知识分子,只要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就都是非常宝贵的,在民族革命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知识分子作用的观点源于权力作用哲学。人类-表达,关于唤醒,启示因为根据胡志明的说法,知识分子是有知识的人,是“先知祈愿者”。(32)都是有使命的人知识获取、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是力量直接的满足需求需要理解力、智慧的力量深入群众,帮助群众从自发上升到自觉去完成革命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分子就变得极其宝贵,极其重要。
胡志明还表示,特殊创造力包括科技知识分子在内的知识分子队伍,必须是具有一定学历、一定专业知识、具有独立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科技知识分子就需要不断学习,时刻自觉提高自身的文化和技术水平,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新事物,掌握技术手段和工艺,具有创造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胡志明表示,由于国家和世界形势不断变化,国家的工作越来越繁多、越来越新颖,“过去工作都是手工完成的,但现在都是用精密的机器完成的”,“没有文化和技术水平,就无法控制”。(33)“所以学习文化、提高技术技能非常必要”(34)知识分子不是靠经验知识,而是要经过培养,必须掌握其所学领域的科学知识。因此,科技知识分子不仅要到学校学习、从书本上学习,还要从人民群众、从实际生活中学习。他强调:“同志们要深入工厂、深入合作社,了解工人、农民的需要,了解他们的经营方式、生活状况,把需要的东西传播出去,帮助他们改进技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35)。
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知识分子,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水平外,还必须成为知识, 关于感知新的,领先当代意识。胡志明认为,没有超越性的意识,就不配做知识分子。他指出,要避免的一件事是:“不考虑未来的知识分子”。(36)。
不仅如此,胡志明还特别重视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知识分子的培养,他要求他们“不计较艰苦,帮助人民学习,弘扬国家文化”。(37)- 一输出标准非常高,体现了这支队伍的产品质量。胡志明主席指出,衡量科技知识分子活动质量的标准,不仅在于文化,还在于能否带领我国人民“永远摆脱贫困落后”,使我国日益发展富裕。
在与海外越南知识分子和留学生交谈时,他勉励他们“要努力学习、掌握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回国后为祖国早日富强建设事业作出贡献”。(38)。
胡志明还提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概念:科学技术知识分子不仅要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具有实践能力,即要能把专业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才算是“完整的知识分子”。(39)作者说:“你们要竭尽全力,把你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广泛地普及到劳动人民中,使人民群众能够竞相生产更多、更快、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全面改善。”(40)宣传的东西要实事求是、准确无误,要做到群众听得懂、做得起。宣传之后,要督促群众学好、学得会、用好。如果只宣传,不管群众能不能落实,不管效果好坏,就是缺乏责任感。
他强调,在新社会,知识分子“不再是只呆在象牙塔里、远离群众的人”。(41)相反,“要成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战线的战士,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改变我国的社会面貌,使我国人民科学地生产和工作,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文明、科学、健康、快乐”。(42)。
因此,胡志明关于创新、创造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容的观点是:科学的智力训练,技术是包含诸多深刻价值的内容之一,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意义,不仅满足了过去革命时期科学、技术和工程创新、创造和发展的要求,而且在当前时期也具有现实价值,以便我党和国家能够运用培训、培养和有效利用科技队伍,同时提出吸引和提拔人才的政策。
3. 结论
在胡志明的观点体系中,创新、创造力、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胡志明来说,革命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创造、进取等是革命胜利的基础和条件,使人民能够创造精神和物质产品,包括科学、工程、技术等等,使人民能够建设民族文化。在关于创新、创造、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将科学技术应用于革命实践的思想基础上,胡志明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创新、创造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观点体系。其中,他关于创新、创造力、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容这些观点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念,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这些观点对确定当前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内容提出了深刻的建议,例如建议科学研究必须面向基础、有针对性、关键性、实用性,并适合国家的潜力和条件;建议激发和提升越南的知识资源,发挥各阶层知识分子的创造力,并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精英的作用;建议在科研成果和社会创造力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艺技术;建议优先投资培养专门人才、科研先锋、创造力、主动性、技术工艺改进人才,即知识分子阶层。
成功实现越共十三大确定的战略突破是:“继续全面发展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创新,激发民族发展愿望、民族自豪感、自力更生能力,弘扬越南民族文化价值”。(43)那么,研究、运用和创造性地发展胡志明关于革新、创造、科学技术总体发展等思想,包括他对这些活动内容的看法,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任务。
_________________
提交日期:9-5-2024;审核日期:2024年5月12日;发布日期:2024年5月18日。
(1)、(2)、(4)、(21)、(24)、(26)、(28)、(30)、(33)、(34) 胡志明市:全套,第12卷,国家政治出版社真理出版社,河内,2011年,第501、104、104、528、527、528、183、527、459、459页。
(3)、(19)、(20)胡志明:全套,第 7 卷,同上,第 18、404、404 页。
(5)、(38)胡志明:全套,第 15 卷,同上,第 507、543 页。
(6)、(7)、(8)、(9)、(11)、(12)、(16)、(25)、(27)、(35)、(40)、(42) 胡志明市:全套,第 14 卷,同上,第 96、96、98、97、97、96、98、44、140、97、97、97 页。
(10)、(14)、(15)、(17)、(32)、(36)、(37)、(39) 胡志明市:全套,第 5 卷,同上,第 310、284、285、335、157、694、514、275 页。
(13)、(18)胡志明:全套,第 4 卷,同上,第 91、114 页。
(22)、(41)胡志明:全套,第 13 卷,同上,第 70、118 页。
(29)、(31)胡志明:全套,第 10 卷,同上,第 213、280 页。
(43)越南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tI,国家政治出版社真理版,河内,2021 年,第 220 页。
作者:副教授,Lai Quoc Khanh 博士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