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1972年12月巴黎越南问题谈判期间的防空战役

2017年12月18日星期一 04:54
战争中,没有战场上的胜利,就没有谈判桌上的胜利。1968年茂丹总攻势迫使美国缓和战争,开启谈判,开启了“边打边谈”的局面。经过充满勇气和智慧的斗争,军事、政治和外交三条战线紧密结合,1972年10月,《巴黎协定》最终得以达成,并由参加谈判的代表签署。

然而,美国却违背承诺,没有按计划签署协议,而是采取了最残酷的战争手段:用B52飞机发动战略袭击,摧毁越南首都河内和港口城市海防,野心勃勃,企图削弱北方,对越南人民犯下更加野蛮的罪行。

“空中奠边府”战役,越南军民粉碎了美国侵越战争中最大的阴谋,迫使美国重返谈判桌,接受关于结束战争、恢复越南和平的《巴黎协定》的签署,并从南方撤出远征军。越南人民基本完成“打掉美国”的任务,为夺取彻底胜利创造了条件。

1. 巴黎会议战场上的持续激烈斗争和美国的背叛

1968年春节,为贯彻落实越共十四大关于“春节大屠杀”的决议,南方军民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战役,一边进攻,一边奋起反抗,重创了美国和越南共和国政府的大部分总部。虽然没有取得最大成效,但却震惊了整个美国,也震动了世界舆论。基辛格认为,春节大屠杀“颠覆了美国正在形成的整个战略”。

春节攻势挫败了美国鹰派的斗志。克利福特是一位“强硬派”,是“鹰派”中最“鹰派”的一位,他被约翰逊总统任命接替麦克纳马拉担任国防部长(1968年3月1日),也是最坚决要求美国退出战争的人。在1968年3月25日至26日的磋商中,“大多数高级顾问同意停止升级局势,并采取措施脱离战争,包括限制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轰炸,减少美军规模,并将许多战争责任移交给越南共和国。”春节攻势“增强了反对派的力量。到1968年夏天,认为向越南派兵是个错误的美国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支持派的数量。”[1]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像现在这样令人悲伤的情况,美国因一场战争而陷入严重分裂。”[2]

在多方压力下,约翰逊总统决定不再按照威斯特摩兰的要求增兵越南。1968年3月31日,他宣布战争降级:停止从北纬20度线轰炸北越;不参加第二次总统选举;准备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谈判结束战争;扩充越南共和国的军事力量,使其能够逐步取代美国的角色。

经过约一个月的会谈地点磋商,1968年5月13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和美国代表团在巴黎正式开始谈判。1968年11月,美国已完全停止对朝鲜的轰炸。1969年1月25日,四方参与的巴黎会议开幕。

于是,美国从不断升级北方规模越来越大、强度越来越猛烈的毁灭性战争,到决定降级战争、单方面停止轰炸、坐到和平谈判桌前;从大规模向南方投入军事力量进行“局部战争”,到不得不考虑从南方撤军、宣布战争“非美国化”,进而走向实施“战争越南化”战略。这些举动表明了美国在侵越战争中立场的下降。

越南民主共和国外交部长春水和顾问黎德寿在巴黎会议上会见了美国外交代表团。
1973年(照片由外交部提供)

越南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延长:

第一的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战争越南化”战略,旨在逐步从南越撤出美军,但仍想保留越南共和国的军队和政府;

周一南方革命武装力量在1968年多次进攻城市后损失惨重,并在1969-1970年遇到许多困难,在三角洲许多农村地区失去了立足点;

周二苏联与中国关系日益紧张并显著恶化,导致两国爆发边境战争(1969年);

周三之后,美中、美苏关系向和解方向发展,美国想利用越南两个最大盟友之间的矛盾,向中国妥协、与苏联和解,希望诱导这些国家同意美国以有利于美国的方式解决越南问题;

周四美国希望分化印度支那三国的团结集团,分化世界上支持越南的力量,对越南施加压力,为美国创造力量,迫使对手接受对美国有利的结束战争的解决方案。

1968年5月至1973年1月,越南与美国均采取了“打打杀杀”的策略,战场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演变,在巴黎持续了4年零9个月的激烈外交斗争中得到充分体现。

趁越南春节攻势后将攻势转向农村的弱点,美军和西贡政府发动大规模反攻,实施了激进的“绥靖”计划,从1968年中期持续到1970年初,给南方革命力量造成了重重困难。推翻西哈努克政府、建立伦敦政府的政变(1970年3月)后,美国对柬埔寨和老挝南部的九号公路地区发动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将印度支那变成了战场。

然而,越南人民武装力量以新的努力,先后挫败了美国在南方的“快速绥靖”、“特别绥靖”、“补充绥靖”和“凤凰”计划;将战略转向农村,维护和扩大解放区;同时,配合柬埔寨、老挝抵抗力量粉碎了美军和西贡军队的重点进攻,并乘胜于1972年春夏发动战略进攻,将西贡军队逼入崩溃边缘。美军形势更加混乱,国际舆论要求美国撤军,停止轰炸北方,结束战争,并在巴黎会议上迅速达成协议。

在军事和外交陷入混乱的情况下,尼克松决定再次将战争“美国化”,加大空中力量的使用,包括B52战略轰炸机,对南方实施毁灭性打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重启北方的毁灭性战争,封锁北方的海上通道,并威胁扩大印度支那战争。美国试图在谈判桌上占据强势地位,但始终未能扭转局势。随着美国总统大选临近,越南战争问题成为尼克松政府面临的巨大压力。

1972年8月,美国与西贡政府无限期推迟巴黎会议,但美国仍与越南民主共和国保持秘密联系。

党中央主张谈判取得突破。在1972年10月4日致巴黎谈判代表团的电报中,政治局指出:“当前我们最大的要求是结束美国在南方的战争。美国必须完全撤军,停止其在南方的军事介入,并停止对北方的空战、海战和水雷战。结束美国在南方的军事介入并在南方停火,将导致事实上承认南越的两个政府、两支军队和两个地区。实现这一要求对南越当前的力量对比而言,对两个地区来说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并将创造一个对我们有利的新的力量对比局面。”[3]

巴黎会议上,越南集中要求美国撤军、结束战争;承认南方存在两个政府、两支军队、两个控制区、三股政治力量的现实,尚未要求推翻西贡政府。

为避免谈判陷入僵局,1972年10月8日,越南方面提出了草稿 协议双方完成了《关于结束战争的协定草案》和《关于南方人民自决权的协定草案》。尼克松总统与范文同总理交换了外交照会,同意了协定的内容;同时商定基辛格于1972年10月24日至31日期间前往河内草签协定。美国似乎已决定“单干”,抛弃阮文绍政府。美国选民很容易相信基辛格在1972年10月底发表的“和平即将到来”的言论。另一方面,尼克松访问了中国和苏联。这些举措帮助尼克松以压倒性优势轻松赢得总统大选。

然而,1972年10月25日,美国反悔,未能按计划在协议上签字。尼克松致函要求双方另行会谈,讨论其他问题,并报告推迟了基辛格的河内之行。1972年10月26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公布了相关文件,要求美国在约定时间内签署协议。美国和国际舆论对尼克松政府施加了更大压力。

1972年11月20日至12月13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与美国会谈复会,美国要求对协议中的多处内容进行修改。协议草案基辛格要求北越象征性地从南方撤出部分军队,并提议修改协议文本,削弱民族解放阵线的政治地位,限制三方委员会的权力,并设立非军事区作为事实上的边界。他威胁说,美国将毫不犹豫地“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保护美国利益”。[4]黎德寿看透了美国的两面三刀,拒绝让步,坚决拒绝了美国的建议,同时重申了先前要罢免阮文绍的意见。谈判十分紧张,至1972年12月中旬,双方恢复了原来的协议,但穿越非军事区的问题不得不暂时搁置。黎德寿顾问通知基辛格,他需要一周时间返回河内,就非军事区问题达成一致,并给美方一个答复。但美国人蓄意采取新的战争行动,不等黎德寿返回巴黎,就决定在黎德寿返回河内后立即停止谈判,以武力解决问题。

3.战斗空中的“奠边府”号令美国竭尽全力,谈判宣告结束。《巴黎协定》签署。

康天街一角被美国B52飞机摧毁(网络)

经过事先的盘算和准备,尼克松总统决定打出最后一张牌,对越南首都河内、港口城市海防及北方多地发动了代号为“后卫2”的战略空袭(1972年12月18日至30日),其突出特点是战略轰炸机 B-52而不是战术轰炸机以不受限制的武力和手段,直击越南民主共和国的神经中枢。这是侵越战争期间最猛烈的轰炸,也是战争史上最猛烈的轰炸之一。战争在世界上。仅在河内,美国空军就发动了毁灭性的袭击,向许多居民区投下了数万吨炸弹:坎天、安阳、魏诺、白梅医院、安园、嘉林、东英、云田、甲巴、美治广播电台……美国希望迫使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接受其要求。美国历史教授乔治·C·赫林认为,尼克松的决定“看似迫使河内签署协议”,但实际上“反映了四年来的愤怒和压迫,削弱了北越的力量,使其在签署和平协议后无法再威胁南越”。尼克松敦促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履行其对北越造成最大破坏的决心:“我不想听你胡说八道,说什么打不中这个目标或那个目标。这是你们运用军事力量赢得这场战争的机会,如果你们做不到,我会追究你们的责任。”[5]

1972年圣诞节前一周,尼克松连任六周后,下令派遣首批B-52轰炸机飞往河内。在接下来的圣诞假期里,美国连续派遣B-52战略轰炸机实施最密集、最猛烈的轰炸,投下了超过3.6万吨炸弹。[6]北越船只轰炸。

我军防空炮兵连保卫着河内的天空。

然而,尼克松政府再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从战略预测“美帝国主义迟早会派B-52轰炸机进攻河内”……“美国肯定会输,但只有在河内上空输了才会输”,中央军委指示防空空军各军区做好准备,应对美国再次派遣空军,包括战略空军,进攻朝鲜的可能性。1972年11月,武元甲将军断言:美国派B-52轰炸机进攻首都河内的计划,将是迫使越南人民做出让步的最后一击。因此,我们必须在首都上空坚决击败他们……北方军民,特别是首都军民,在人民战争态势下,高度警惕和备战,紧密结合三种兵种,结合各军兵种,不仅凭借现代武器,而且凭借智慧和勇气进行了坚决斗争,创造了“空中奠边府”,给美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尽管双方宣布击落的B52“飞行堡垒”数量各不相同。[7]但对于美国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物质损失,尤其是给美军造成了沉重的心理打击,因为这是美国主动选择目标、时机、作战方式,特别是使用了现代化武器却彻底失败的一次战役。

美国圣诞节期间对河内和海防的战略空袭,虽然给越南人民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但这并没有改变越南党、政府和人民对《巴黎协定》基本内容的立场,同时也激起了美国民众、舆论界以及包括美国长期盟友在内的世界各国政要的愤慨。苏联和中国对尼克松的疯狂战争行为表示强烈谴责。批评人士谴责尼克松“疯了”,指责他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愤怒。美国民众对尼克松送给他们的这份“悲伤的圣诞礼物”感到震惊和愤慨,尼克松的支持率一度跌至39%。美国国会的温和派宣称将坚决与总统斗争。[8]

1972年奠边府空战中我军的火龙防空导弹

最后一张牌已经打出,已经无能为力,面对有效的抵抗,战略空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并受到了全世界的强烈谴责,美国政府严重恶化。面对国内反对、国际孤立以及无力迫使对方改变立场的局面,尼克松于1972年12月30日被迫下令结束这场“此前曾带来巨大希望”的空袭,并准备让代表重返谈判桌。尽管后来尼克松和基辛格都声称,1972年圣诞节的B52轰炸迫使河内接受了符合美国意愿的解决方案,但这些说法只是为了给那些不得不逃离的人挽回面子。

1973年1月8日,巴黎谈判恢复。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欢呼声中,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和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代表团以胜利者的姿态重返谈判桌。相反,在“边谈边打”的局面下,美国在与强大而坚定的对手的争端中处于严重劣势。[9]尽管美国的战略空袭极其残暴,却无法改变其此前要求的《巴黎协定》内容。乔治·C·赫林评论道:“与十月协议的修改主要体现在形式上,双方都可以说自己没有做出任何让步。在十二月的一个关键问题——非军事区问题上,北越同意在协议中予以明确,但美国接受了他们的意见,认为非军事区只是‘临时的,而非领土边界’,从而维护了河内立场的基本性质。人员穿越非军事区的问题则留待南北越随后的谈判中解决。”[10]

12昼夜战斗中被河内军民击落的美国飞机残骸

经过连续6天的会谈,谈判双方完成了最后文件,签署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1973年1月27日),美国同意从南方撤出远征军,并承认越南的基本民族权利。

B52轰炸河内事件的失败,不仅迫使美国签署了《巴黎协定》,更促使其将协定内容强加于阮文绍政府。尼克松毫不犹豫地表示,如果阮文绍反对,他将断绝援助,美国将独自应对。

关于“空中奠边府”和《巴黎协定》的评论有很多,观点各不相同。回复《空军杂志》(1973年6月),前美国空军副参谋长声称:“北越显然在发射地对空导弹以及其他类型的高射炮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他们也拥有从地面控制站探测飞机的丰富经验……美国空军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电子战,但飞机仍然脆弱。我们认为,北越已经发展出世界上最有经验的防空部队。他们在发射导弹击落飞机方面显然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有经验。”[11]

美国历史学家乔治·C·赫林认为,该协议的结果确实让美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极大地动摇了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对这个超级大国威望和实力的信念。“尼克松坚决寻求‘体面的和平’,以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但战争结束后,美国在世界人民和早已厌倦了卷入战争的美国人民眼中的形象却十分黯淡。”[12]

随着“空中奠边府”战略胜利和《巴黎协定》的签署,越南人民创造了对美战争的历史性转折点,完成了“打出美国”的任务,在战场上占据了优势,为继续向彻底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目标前进创造了条件。45年过去了,河内上空燃烧的B52轰炸机的红色火焰依然印在还剑湖的湖水深处。

 


[1]加布里埃尔·科尔科:战争剖析,人民军出版社,河内,2003年,第358页。

[2]据合众国际社 1968 年 3 月 27 日报道。

[3]Luu Van Loi - Nguyen Anh Vu 引用:黎德寿与基辛格在巴黎的谈判,人民警察出版社,河内,2002年,第495页。

[4]乔治·C·赫林:美国最长的战争,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1998 年,第 323 页。

[5]乔治·C·赫林:美国最长的战争,同上,第 325 页。

[6]据丹尼尔·艾尔斯伯格称,1972 年圣诞节当天,美国在北越投下的炸弹数量为 20,000 吨,相当于美国在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的数量(见越南战争的秘密(越南战争的回忆和五角大楼文件),人民警察出版社,河内,第 655 页(。但根据 Gorge C. Herring 的说法,这个数字是 36,000 吨(美国最长的战争(同上,第 325 页)

[7]越南方面公布的是34架,美方公布的是15架B52飞机,这还有待进一步核实。

[8]乔治·C·赫林:美国最长的战争,同上,第 426 页。

[9] 美国国防部对越南战争的总结,越南语译本,藏于越南军事历史研究所,1982 年,第 2 页。

[10]乔治·C·赫林:美国最长的战争,同上,第 327 页。

[11]张明:阻止飞行堡垒,越南网,2012 年 12 月 3 日。

[12]乔治·C·赫林:美国最长的战争,同上,第 229 页。

作者:副教授 Vu Quang Hien 博士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单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