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人文印象大赛-新闻与传播学院}“我的第二故乡”

星期四 - 2020年11月12日 04:25
我来到河内理工大学新闻学院,现为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一种幸运,也是我永远铭记和珍惜的命运。

我来到河内理工大学新闻学院,现为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一种幸运,也是我永远铭记和珍惜的命运。

那时,我是一个22岁的女孩,刚刚从文学院毕业,很幸运地有一位论文导师——教授。河明德曾任新闻学院院长。他问:“你想去新闻学院工作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胆怯地又问:“老师,这是真的吗?”老师说:“新闻学院刚刚成立,还缺一些办公室人员,如果你想来这里工作,就把申请书递给我吧。”然后老师看着我惊讶的表情,很温和地笑了笑说:“但是这个系很差啊。”再多一点我就会跳起来大喊“谢谢老师”。
 

2 (1) 20201112162851324

连续几天,我准备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反复练习,为的是向老师们介绍自己时不会紧张或结巴。

那天早上我很早就来到学校,上了A栋4楼,心里非常紧张。走廊里很安静,所有的房间都锁上了,还没有人来过。我站在楼梯边等待。突然,一个低沉的声音从我身后响起,“你在等谁?”我转身回去。一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头戴软呢帽、笑容友善的男子。 “老师您好,今天杜老师让我来部门等办公室工作。”老师“啊”了一声,灿烂地笑了笑,“原来是部门新来的办公室人员啊。你等一下,时间还早,还没人来呢。”然后他在他的黑色包里寻找,我猜他是在寻找他的房间钥匙,但他找不到。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清嗓子的声音,一个矮壮的身影出现,笑容灿烂地说:“老板您好,请问有早到的客人吗?”,然后老师看着我,眼神里似乎也带着笑意。高个老师回答道:“这就是您叫来的新办公室人员。”矮个子老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确实是笑容,同时还幽默地应了一声“啊”。后来我才知道,那位高个子的老师是杜政老师,那位矮壮的老师是范廷兰老师。两位老师让我进房间等候。我胆怯地找了个位置坐下,心脏又开始快速跳动起来。不一会儿,其他老师也陆续出现了。每位老师都用惊讶的眼神看着我,但总是带着友好的微笑。正是 Do Chinh 先生为我说话并把我介绍给大家。房间里充满了笑声、笑话和问题,让我觉得老师们就像一家人一样。过了一会儿,我看到范廷兰先生朝房间里望去,说道:“老人来了。”大家都拉过椅子坐下。河明德先生出席。老师看见我,说道:“哎,这丫头,你来得这么早,还没给老师们泡茶呢。”然后他转身对大家兴高采烈地说道:“这姑娘想来办公室工作,长得还不错,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干久一点。”大家都笑了。老师看着我忙着泡茶,说道:“泡茶的时候要先倒开水冲一下,再加水,这样泡出来的茶才好喝,​​同学们,开会吧。”
 

8 20201112162910324

所以,我的首次出道比我想象的要简单,不需要说出我精心准备的所有好话,大家给我的都是鼓励、支持的话语,还有友好、亲切的微笑。我也正式进入了我的“第二家园”。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还很笨拙,很陌生,但是学院的老师们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Trinh Ho Khoa 先生指导我如何对书籍和报纸进行分类,将它们放入文献室的抽屉中,以及何时需要将报纸装订成厚册以便长期保存。范廷兰先生向我展示了如何整齐、按照标准在官方文件上盖章。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很多时候我都会上下颠倒地盖章,或者随意地向左、向右、向上或向下盖章。经过深思熟虑后,我才学会了如何在文件上盖章。我记得整个教职员工都喜欢喝茶(而且必须是正宗的太原茶)。老师告诉我哪里可以买到最好的茶,就是去自然科学大学财务部找 Trang 女士。每天工作开始时,我都会泡一壶茶给老师们喝。看到每个老师都一边喝一边点头,我想象那一定很美味。 我从她那里买的茶泡成了金黄色的液体。舌尖上感觉苦涩,喉咙里却感觉甜美。然后冲洗茶和杯子,倒出时,水和杯子都是温的,茶水必须是金黄色的,并带有淡淡的香气。一壶茶必须给每个人均匀地倒好后,才能倒第二遍水。那么茶要泡多长时间呢?茶壶多久需要更换一次?就这样,我渐渐适应了我的工作环境。

早上好。我去办公室了。很兴奋。

打开电源——灯亮。风扇开启 - 风扇旋转

空调全天运转顺畅……”

这是杜志先生一首诗的开头几行。那个办公空间对我来说逐渐变得熟悉了。我很快就学会了这项工作。如果有人认为办公室工作很无聊,那是因为你并不真正喜欢这份工作或办公室里的人。对我来说,这是我享受过的最好的工作环境。我每天都会见到很多人并与他们互动。从校长到其他部门的老师;从来部门工作的访客到学生;从看门人到保安;然后是学校里的各部门、职能部门......每个人都很友好、可爱。

 

Ninh Binh 20201112162923653

每天早上去办公室,中午回家,下午再回来。偶尔,范廷兰先生或丁香先生会经过房间,看到我忙着整理和打扫。他会摇摇头,笑着说:“你真是烦躁,真是烦躁。”一开始我以为他是在批评我动作慢、懒散,后来才知道原来老师们都希望我能够更积极、开朗、善于与大家交往。

时光飞逝,几十年的眷恋,我留在这里,留在这个群体里。 在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岗位后,我始终牢记老师们的忠告:“工作中,不要寻求赞美,而要满足于批评。”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观察中的细微之处,沟通中的礼貌之处,工作中的勤奋、细致,幽默,以及团体中的和谐。在学校的屋檐下,我在我的“第二个家”里成长、成熟。

来源:阮氏顺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最新新闻

旧闻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单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