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越南报刊事业蓬勃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有报刊杂志300多家,广播电台、电视台数十家。记者的形象活跃、充满活力、到处奔波、见多识广、结识很多人、为公众带来新鲜资讯,在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许多少男少女从学生时代起就一直怀揣的梦想。
然而,1990年之前,越南只有一所(党校系统)培训记者和新闻编辑的机构——中央宣传学校(现为新闻与传播学院)。我和同学们很幸运,我们考大学那年,新闻学院(大学)成立了。
1991年10月12日,第一期培训班开学典礼在黎圣宗路19号讲堂隆重举行。我们第一次见到了系里的许多老师、学校、许多记者、许多主要新闻机构的领导……并聆听了系主任——通过许多理论和评论文章我们长期钦佩的何明德教授的热情欢迎词。老师对新闻职业这个需要高度的思维、广博的文化和社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的职业的引领分享,不仅帮助我们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体现了老师的战略眼光,塑造了学院的培养理念,并一直定位和发展至今。
新闻学是一门涵盖政治、社会、法律、文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综合知识的学科,因此,老师邀请了越南的新闻界专家、科学家、顶尖记者来系里给我们授课。除了副教授外,杨春山博士和陈光先生从第一天起就加入了新闻系,随后副教授杜春河博士、段香博士、副教授、武光豪博士、副教授、丁文香博士、阮氏明泰博士等也受到院长的邀请加入新闻系,打造了第一代黄金一代,汇集了新闻、文化、语言、历史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全心全意为新闻系学生授课。此外,得益于教授的科学声誉和广泛的人脉,我们学院的第一代学生能够从杜光雄教授、教授等著名客座教授那里学习并获得知识。 Phuong Luu,副教授,博士。阮天甲……杜芳、张德英、陈公敏、光潭、黄松、黎伯川、杜光等资深新闻工作者,诗人苏友、辉勤,作家阮玉、苏怀等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诗人、作家……大多数时候,河明德先生都亲自带这些专家来上课。后来我们留在学院当讲师时才知道,正是因为何明德教授的专业声誉和热情,他才多次亲自邀请我们,也有很多人来给我们传授知识。
河明德先生与新闻传播学院教职员工合影(摄影:陈明)
我们班是由老师亲自指导的。新闻系首届K36班5名优秀学生被任课教师留任为系主任,其中2人现已晋升为副教授。我们班有近60名同学分布在新闻机构,其中许多人现在在越南电视台、越南之声、越南通讯社、人民报、越南妇女报、海关报等重要新闻机构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每次同学聚会,我们都会回忆起往事,而关于教授的故事,总是萦绕在我们新闻学院学子的记忆中。在“师承名家”的道路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们一样幸运,成为像何明德教授这样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充满爱心和善良的教授的学生。
河明德老师很早就出名了。他是最早撰写有关南高研究书籍的人之一,也是最早提出“现实主义作家”这一概念并称南高是越南现代文学中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人之一。 《南高——文学生涯和作品》一书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高度评价,并在他年仅二十六岁时出版。 其后期的一系列著作如《诗歌和越南现代诗歌的一些问题》、《作家和作品》、《时间和页面》、《寻找艺术真理》、《文学——才华和风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一些文学理论问题》等,同时为读者展现了越南文学辉煌时期的多样而生动的景象。提出了文学理论最基本的论点,对国家的文学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胡志明文学、诗歌,出版了《胡志明主席——民族的伟大诗人》、《胡志明主席文学著作》、《胡志明新闻事业》等专著。这些著作不仅探讨了胡志明主席对于诗歌、文学和新闻事业的看法,而且深入剖析了构成胡志明风格的各个方面,进而对胡志明主席近20年的整个文学、诗歌和新闻事业生涯进行了相当全面、客观、严肃的总结和评价。他的努力、对研究的奉献和巨大贡献得到了 2012 年国家社会科学人文研究奖和胡志明社会科学奖的认可。
照片:Tran Minh
老师把在专业和研究中积累、总结、系统化的知识,通过生动、熟悉的例子,用幽默、温柔的引导,热情地传授给我们。
他不仅研究和教授文学,还是现实主义散文和情感诗歌的作者。他写过关于三轮车世界、同事的回忆录《教授与隐士》、《伞头》等。他去美国出版了回忆录《三次访美》,去俄罗斯写了《俄罗斯——金色的秋天和无尽的白雪》。他去了法国,写了回忆录《巴黎——两个秋天重逢》……他的回忆录多篇见诸报端,为我们新闻系学生学习“文学与新闻回忆录”提供了实用、贴近、生动的课程。
新闻学是一门科学,与研究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何明德教授为该学院设计了研究方向,他编辑并直接实施了多套丛书,如《时间与证人》(3卷)、《新闻学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新闻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等。许多书籍后来成为该学院的年度传统出版物,向读者介绍该学院讲师、专家和客座教授的研究文章,并在研究界和公众中塑造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品牌。
新闻学院刚刚成立,教职工人数不多,但都是些个性鲜明、尖锐而尖锐的知识分子,来自不同的渠道。他不仅是精神支柱、部门专业领域的主要支柱之一,而且还是一个公正仁慈的人,调和分歧和对立的事物,将部门成员联系在一个屋檐下。时至今日,团结互爱、共识一致的传统,依然是新闻学院(现新闻与传播学院)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履行对学校和社会各项责任的最根本、最根本的力量。
他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研究者、诗人、作家,他的作品触动读者的心灵,激发读者的情感。他对同事和下属是一位公正且鼓励人的经理。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博学、敬业、朴实的老师,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留下了终身教师的典范。
值此您八十华诞之际,新闻传播学院全体师生祝您身体健康,理论著作不断,文学作品不断涌现。
作者:副教授邓氏秋香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