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自古以来就以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民族而闻名,并以其史无前例的壮举在世界历史上享有盛誉。越南人民奋起摆脱了北方封建统治一千多年的枷锁,这在人类历史上实属罕见。在大越文明时代,越南人民不断崛起,并在13世纪战胜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侵略性的蒙古-阮帝国,赢得了三次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大越文明的综合实力。
越南独立一千多年,在白藤、芝陵、同大等英雄圣地创造了许多辉煌的功绩……然而,在现代,一个始终以过去的英雄事迹为傲的民族却面临着危险的挑战。由于跟不上时代变化,在阮朝统治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南省逐渐陷入落后状态,国力衰弱,人心涣散。1885年顺化沦陷后,虽然芹王运动短暂地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国家主权实际上落入了法国殖民者的手中。可以说,越南人民为重新获得独立而踏上了漫长的牺牲与艰辛之路。这一事业经历了90年的漫长征程,直到1975年才最终完成。
猫年春天的大捷,堪称奇迹,是越南人民抗击外敌的巅峰荣耀。这场胜利的价值无与伦比,但付出的代价也难以估量。两场战争中,数百万人浴血奋战。国家遭受重创,长期残酷战争的多重后果,在战火停息后难以立即化解。更何况,在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个政权,且大部分地区与侵略军勾结的情况下,国家内部分裂,甚至出现无形的现实困境。和解与和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尤其是在世界分裂、几乎所有国家都陷入国际冲突的背景下……这场伟大的胜利,是顽强顽强精神的巅峰,它向全世界,尤其是那些心怀霸权阴谋的国家,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越南是一个不可征服的民族。辉煌的胜利成为国家今天地位的宝贵价值。
胡志明战役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军事上的胜利,无论多么伟大。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更加深刻,因为实现了全民族的神圣愿望——国家统一。
如果说特殊的地缘战略位置使越南始终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一代又一代人不得不与强大而残暴的侵略者奋力抗争,那么南北狭长的地形则是一种天然的条件,极易被意图分裂的势力所利用。在1954年《日内瓦协定》签署之前,滨海河成为越南的临时边界。在郑阮战争期间,南北两部分已被分割了几个世纪。人们原本以为,在根据《日内瓦协定》举行大选后,北纬17度将不再是分界线,越南将重新统一,但这并没有发生。由于越南的长期分裂正处于列强的盘算之中,形势变得极其危险和严峻。
1975年4月30日之后,全国上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实现了祖国统一的夙愿。岁月流逝,但我国人民抗美救国的胜利将永远载入民族史册,成为最辉煌的一页,成为革命英雄主义和人类智慧彻底胜利的光辉象征,作为20世纪的伟大壮举、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事件和深刻的时代精神载入世界史册。这也是千万个家庭团聚的日子。祖国统一不仅是伟大的精神胜利,也为下一步强劲发展的步伐奠定了前提。我们今天的成就,正是4月底那些历史性日子的成果。
在庆祝这一历史性节日半世纪之际,河内国立大学也为自身为全民族共同事业做出的宝贵贡献感到无比自豪。河内国立大学一直以来都受到党和国家的特别重视。自越南独立以来,即临时政府在巴亭广场举行就职典礼两个多月后,即1945年11月15日,胡志明主席亲自主持了越南国立大学首届开学典礼。这所多学科、多领域的大学,在越南民主共和国时期刚刚改组。秉承这一传统,作为越南高等教育的领军人物,河内国立大学多年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鼓励,并被赋予重要任务,为完成任务创造有利条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内国立大学曾多次荣幸地接待胡志明主席。陪同胡主席出访的还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1957年)、印度总统普拉克萨特(1959年)、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1959年)等国家元首。
河内国家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和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使命,而基础科学研究正是国家科学事业的基石。政府总理范文同亲自下令,要培养人才,并开设专业课程,为未来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科学家。数学专业成立于1965年,正值抗美救国的激烈战争时期。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制定了选拔和培养优秀学生和优秀科学家的政策,为建国卫国事业培养人才。
河内国立大学各单位师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专业和学术领域,更是师生们在枪林弹雨中冲上战场的成果。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师生们不仅刻苦学习,还奔赴前线,直接参与战斗。在抗美救国的抗美救国斗争岁月中,仅河内国立大学的课堂上就有1333名师生放下笔,奔赴战场。他们为祖国英勇奋战,许多人像英雄一样倒在战壕里。诗人黎英春(曹丽贤)的名字家喻户晓,他是槟椥起义故乡的子弟,曾是历史系的学生,后来成为讲师。他24岁时志愿赴南方作战,28岁时英勇牺牲。他被追授“人民武装力量英雄”称号,他的不朽作品《越南姿态》等荣获国家文学艺术奖。河内、胡志明市和广平省的街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与蔡礼贤同龄的是朱锦峰(陈进)。他从河内大学文学系毕业后,也获准留校学习讲师,但他决心回南作战,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英勇牺牲。朱锦峰的恩师、广南学生何明德教授深受感动,说道:“岁月不会悄然流逝,但会留下英雄的榜样,朱锦峰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河内大学的骄傲。”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朱锦峰依然坚持创作,为世人留下了众多优秀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后来,这些作品被结集成书,名为《战争日记》,近千页。他的作品荣获国家文艺奖,他本人也荣获人民武装力量英雄称号。
在为解放南方、统一祖国事业牺牲的同学中,有一位光辉的榜样,那就是人民武装力量英雄黄金教。这位来自海防的年轻人是河内理工大学物理系六届(1961-1965届)的学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防部后勤总局技术研究处工作。由于他早年能力突出,他被派往苏联学习。但当时,战争破坏力异常凶猛,数百万吨炸弹弹药,包括磁性炸弹和地雷被投下,导致通往战场的交通运输受阻,严重影响了抗战。
面对这样的处境,黄金教有一项利用电场摧毁磁力炸弹的研究课题。在物资匮乏的战争条件下,他直接奔赴美帝国毁灭性战争最激烈的四区前线,与几位队友在火海之地成功完成了他的课题实验……为了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他数百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亲手摧毁了72枚定时炸弹,其中包括40枚磁力炸弹。然而,1968年底,在诸多科研计划和梦想尚未完成之际,27岁的黄金教英勇牺牲……
黄金教同志的“排除磁性地雷、磁性炸弹,保障1967年至1972年交通”项目荣获第一期胡志明科学技术奖(1996年)。
那些岁月,也留下了许多兄弟姐妹,他们永远留在战场上。学校和朋友们至今仍会提起阮重定、吴文素、范玉俊、阮文德……他们每个人性格迥异,但所有奔赴战场的同学都拥有着相似的乐观和浪漫情怀。至今无人能解释,为何阮文德在1971年写给爱人的信中,会于1975年4月30日(?)回答女友“什么是幸福?”的问题。多么奇妙啊!
你们是学校的优秀学生,没有一天与亲友团聚,却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牺牲。对祖国来说,你们二十岁永垂不朽。对学校来说,你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令人敬爱的河内国立大学的光荣传统中。
南方彻底解放后,工作繁重得难以想象。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接管和重组南方的大学。应高校和职业中等教育部的要求,河内大学成立代表团,为文学院和理学院(后改组为胡志明市大学)两所大学的师生开班。经过多轮调配,河内大学最终派出112名干部增援南方高校,其中包括12名领导干部和100名讲师(其中31人拥有副博士学位)。
西贡两所重点大学——文理大学和理工大学的学生们,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两位从北方来到学校担任管理重任的老师。他们两位都来自河内理工大学。理工大学副校长、胡志明市理工大学首任校长是副教授李华博士。李华博士是湄公河三角洲人,在抗法战争中负伤,后在物理学领域不断磨练和成长。文理大学执行委员会主席这一重任是教授潘友达博士,他曾任河内理工大学历史系主任。除了这两位老师之外,学校的许多干部也被派往南方参与管理工作,如顺化理工大学副校长阮国禄副教授、大叻大学历史系主任阮嘉富副教授等。
武明江是普通科学大学历史系四年级学生,1972年1月10日入伍,当时正值战争最激烈时期。
半个世纪过去了,但每当我们欢庆伟大胜利日,欢庆全民族的节日,欣喜地回忆祖国统一的里程碑时,每一位越南人都充满神圣的情感,同时又对为国捐躯的先烈们感到无比自豪和深深的感激。在共同的胜利中,越南民族做出了令人骄傲的贡献。全民族正面临崛起时代的新机遇,辉煌的历史将是我们迈向辉煌舞台的坚实基础,实现几代人的愿望和胡志明主席的遗愿:越南必须崛起,与五大洲的强国并肩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