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讨会是围绕东方学院3位青年研究员的主报告展开的专业讨论。
Vo Minh Vu 博士(日语系)关于“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支那华侨问题考察日法关系”。报告指出:日本进入印度支那后,维持了法国殖民政府的存在,并通过法国控制印度支那。当时日本的目标是掠夺包括稻米在内的资源,为战争服务,并打造向东南亚进军的跳板。但此时印度支那的稻米分配体系掌握在反日活动强烈的华侨手中。因此,争取华侨的合作被日本确定为确保稻米稳定供应、为东南亚共荣区建设做贡献的重要任务。报告通过对日法两国围绕华侨因素的行动与反应进行政治考察,阐明了日法关系的性质,即以合作为形式的竞争关系,其中暗藏着蔑视、妥协与对立。
TS。 Vo Minh Vu(日本部门)提交了报告。
越南国立大学越南研究与发展科学研究所所长范红松副教授在评论该报告时表示,作者选择二战期间日法关系中越南华侨华人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作为审视和评估这一时期日法在越南关系的“试金石”之一。本文的宝贵贡献在于信息和历史数据的贡献,尤其是来自日语历史资料和研究著作的信息。这是特殊的信息,因为越南和外国的研究人员通常由于不会使用日语而难以获取这些资料。
ThS 报告。 Le Thi Thu Giang (韩国研究系) 的演讲题目为“韩国与东盟的关系——从对话伙伴到全面伙伴(1991-2009)”随后,该报告考察了韩国与东盟关系从建立对话关系到发展成为全面伙伴关系的历程。因此,该报告不仅系统地展现了韩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也反映了该地区乃至世界国际关系的总体动向。尽管韩国与东盟并非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实体,但其关系在经济发展合作以及构建地区安全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东北亚研究所范贵龙副教授博士评价说:这是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特别是东亚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和高度政治意义的研究课题。文章对韩国在1991年至2009年与东盟建立和发展关系的历史中的作用进行了基本评价,并指出了韩国外交政策转变的主要特点。作者的研究细致,资料来源丰富,对于国际关系的研究、学习和教学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不过,范贵龙副教授也建议,作者应该更深入地分析对话伙伴、全面伙伴这两个术语的内涵;从研究主体是谁的角度明确研究视角;分析影响韩国—东盟关系的内部因素;重点分析政治外交关系方面,为文章创造焦点……
讨论由副教授、学校副校长阮文金博士主持。
ThS 报告。 Nguyen Thuy Giang(韩国学系)讨论“韩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问题——现状与对策”。本文的出发点是,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是需要理解、传承和发展的精神资源。韩国目前正努力在经济领域成为“亚洲龙”,但也面临着因现代社会负面影响而丧失传统文化价值的风险。本文研究并提出了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之美的措施和政策,以服务于韩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报告的主评委,人类学系副教授阮文素博士评价说:这是一个既有科学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好课题。报告编写细致、通俗易懂、论点清晰,有助于读者了解当代韩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保存、利用和弘扬等课题。不过,阮文素副教授也表示,如果报告中能包含更多的研究文献会更好;重视并关注该问题的历史性以及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韩国社会与该问题相关的诸多主体的多样性、多维性和复杂的互动性。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作者:清河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