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关于法国诺贝尔文学奖的惊人事实

2015年1月4日星期日 21:08
2014年诺贝尔奖揭晓前的意外:人们最先想到的名字竟然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其实,这不难理解:除了他是当今日本最受喜爱的当代小说家之一之外,更因为多年来,这位作家几乎一直位列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提名名单。然而,直到最后一刻,意外公布的名字并非村上春树,而是一个对许多外国读者,甚至对瑞典读者来说都有些“陌生”的名字: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Những thú vị bất ngờ xung quanh giải Nobel trong văn học Pháp
关于法国诺贝尔文学奖的惊人事实

其实,对于法国读者来说,莫迪亚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书中1968年以来的法国文学[1]两位作家韦尔西耶和勒卡姆将这位作家收录在一个颇具趣味的章节“当代小说的三张面孔”中,并断言这三位作家都很幸运地获得了奖项,是20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学中最后几张耀眼的面孔。这三张面孔中,除了乔治·佩雷克之外,另外两位: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和勒克莱齐奥至今都获得了诺贝尔奖。2008年勒克莱齐奥获奖时,法国读者或许并不意外,但许多法国以外的读者,例如德国、瑞典,尤其是美国,却“抱怨”自己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更遑论他的作品了。所以,即使在法国这样的文学大国,每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也总是令人感到意外。或许,这对于敬佩他们的读者来说也算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法国文学有多少个诺贝尔奖?

自诺贝尔文学奖正式颁发的第一年(1901年)以来,获得该奖的法国作家有:叙利·普吕多姆(诗人,1901年)、弗里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诗人,1904年)、罗曼·罗兰(作家,1915年)、阿纳托尔·法朗士(作家,1921年)、亨利·柏格森(哲学家、文学评论家,1927年)、罗杰·马丁·迪加尔(作家,1937年)、安德烈·纪德(作家,1947年)、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作家,1952年)、阿尔贝·加缪(作家,1957年)、圣·若昂·珀斯(诗人,1960年)、让·保罗·萨特(作家,1964年)、克洛德·西蒙(作家,1985年)、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作家,2008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2014年)。至此,截至2014年,法国共计获得14次诺贝尔奖。然而,如果算上其他一些虽然并非法国血统,但在获奖时仍居住在法国(或曾用法语、英语或法语、中文写作)的作家,上述数字可能会更高,例如:高行健(中国,2012年)、贝克特(爱尔兰,1969年)、布宁(俄罗斯,1918年)。与英美文学相比,这两个国家拥有当今最流行的共同语言(英语),也是世界两大文学传统,法国仍然被认为是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14次,根据维基百科统计,为13.5次;英国:11次;美国:10.5次)。为什么法国文学既不比美国文学规模更大,也不比英国文学历史更悠久,却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是因为运气好,还是对法国文学的偏见?让我明确地回答:这里面没有运气,也没有偏见。因为自17世纪以来,与欧美其他文学相比,法国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伟大的。巴黎自17世纪以来一直是欧洲文化的中心,涌现出许多任何民族文学都难以比拟的巨擘:笛卡尔、布瓦洛、莫里哀、高乃依、拉辛……它也是世界上大多数文学运动的发源地。法国文学往往建立在意识形态和哲学的基础上,因此作家们常常创作出符合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标准的、具有“人文”视野的伟大作品。至于迄今为止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或许除了“性”因素之外,他的作品并不一定能达到人们授予该奖的“人文”视野(?)……

法国诺贝尔作家笔下的“美国”

法国在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的优势也可以归因于以下原因:法国是欧洲重要的文化中心,曾一度吸引着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的众多知识分子和作家。法国本土推行的创作自由政策,确实为法国文学带来了辉煌的成就。但无论诺贝尔奖得主是否纯粹是法国人,我们也需要以最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例如,即使是最近的获奖者帕特里斯·莫迪亚诺,也未必是纯粹的法国人。官方说法是,他的父亲阿尔伯特·莫迪亚诺是一位犹太商人;母亲路易莎·科尔宾是一位比利时喜剧演员。2008年诺贝尔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来历则更加“复杂”:他来自非洲岛国毛里求斯。他本人很少在自己的国家久留,而是在创作期间经常四处漂泊隐居。高行健某种程度上也被认为是“法国诺贝尔奖得主”,因为他创作和获奖的创作空间完全是法国的,但他毕竟还是中国人。第四个例子是荒诞派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1969年诺贝尔奖得主),他用法语和英语写作,有爱尔兰血统,但获奖时居住在法国。贝克特的名字长期以来一直出现在法国文学教科书中。最后一个例子是伊万·布南,他是一位俄语作家,也是一位货真价实的俄罗斯作家,但获奖时也居住在法国,不再拥有俄罗斯国籍。的确,法国文学有很多有趣的地方!诺贝尔奖更有趣!

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到底有多有趣?

在其人生和写作中,或许很少有作家在获得诺贝尔奖时不感到荣耀和喜悦。毕竟,诺贝尔奖至今仍被认为是最负盛名的奖项,这不仅源于其专业的“品质”,也源于其丰厚的奖金。不妨这样比较:每年颁发给法国小说家的龚古尔奖同样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但其附带的物质价值却只有“几欧元”,而诺贝尔奖的奖金却高达数百万。即使多年以后,人们仍会争论奖项的性质,它是否真正体现了一位作家的真正价值?(包括诺贝尔奖)。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获奖者不仅才华横溢,作品必须超越国际水平,他们本身也必须是“道德与美德”的典范。因此,即使在法国文学界,六十年代“新小说派”的领军人物阿兰·罗伯-格里耶也有机会获奖,但由于他也拍摄了“包含大量性元素”的电影,那一年(1985年),该奖项被授予了同样是“新小说派”但名气稍逊的作家克劳德·西蒙。在第二种情况下,根据中国学者吴日森的研究,作家安德烈·马尔罗也应该非常有资格获奖,但由于1947年人们“青睐”了《新小说》的作者安德烈·纪德造假者由于年纪太大,马尔罗被拒绝了。1958年,马尔罗担任法国文化部长时,诺贝尔奖委员会继续拒绝他,因为此前舆论不同意将奖颁给“官员”(英国首相查克希尔),于是“官员马尔罗”再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说到钱,法国诺贝尔奖得主幸福吗?他们大多不承认,但很难说“不幸福”。然而,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法国作家中,有一位……却坚决拒绝接受。他就是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关于萨特为何不接受诺贝尔奖,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害羞”,因为同样是存在主义者但“才华略逊”的加缪,早在1957年就已获此殊荣。萨特本人也曾肯定:“我为什么拒绝接受诺贝尔奖?因为我认为,长期以来,它都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如果我接受了诺贝尔奖——如果我在斯德哥尔摩发表了一场傲慢的、荒唐的演讲——我就会被剥夺。”[2]萨特拒绝诺贝尔奖的故事的确耗费了大量笔墨,当时的报刊也对此进行了不少讨论,既有“职业素养”的,也有“金钱”的。让-保罗·萨特本人回忆说,后来有很多读者写信给他,对他拒绝如此巨额奖金表示“极大的愤慨”。一些美国读者甚至辱骂他:“如果有人给我一百美元,我拒绝了,那我就不是人了”。还有人写信“劝说”他,如果他不愿意接受,可以让他们代为接受,因为“我们很穷”,作为作家“应该懂得爱穷人”?

简而言之,围绕诺贝尔文学奖,这个不仅在法国文学领域,在世界文学领域也享有盛誉的文学奖项,有很多令人惊喜的故事。让我们记住,自1943年越南文学刚刚开始走向世界以来,南高(Nam Cao)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冗余寿命何先生曾公开表达过“写一部诺贝尔奖作品”的强烈愿望,他是如何塑造出这样一个作家形象的?任何职业的荣耀都是人生的目标。对作家来说,写作并获得诺贝尔奖更是莫大的幸福。

                                                                                   2014年的最后几天


[1] 。法国文学 1968,博尔达斯,1982

[2]. 由 Tran Thien Dao 领导,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作者:陈兴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单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