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功勋教师 Dang Thi Hanh/摄影:Thanh Long
1.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被录用到该部门工作时认识了邓氏杏女士。当时,该部门被称为外国文学在此之前,她也曾教过我哥哥的高中生活。也是通过我哥哥,我才对她的家庭有了更多的了解。基于她所受的教育,以及继承自家族传统的严肃直率的性格,加上她治学严谨的态度,她在法国文学方面有着扎实且一定的造诣。
2.自从退休后,她很少露面,也很少活动,直到如今85岁高龄。回忆录开篇女孩看着雨,她写道:“我出生于顺化,那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年份,1930年。但我童年最早的记忆,也就是我自己的记忆,是在义安省的一个村庄里。” 她身材瘦削,外表朴素,但实际上,她对生活和人的看法,却像一位艺术家;她富有同情心。她容光焕发,笑声洪亮,当她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时,她显得天真无邪。艺术甚至刊登在一本名字对南方文学来说有些陌生的杂志上。这可以理解:因为这些都是源于学术谨慎、对生活的理解,静静地,却又充满怜悯和情感的创作。这些都支配着她的写作风格、语法和用词。任何与她交流过的人都能看出,她并非一位雄辩的人。相反,有时她的语言似乎跟不上她的思路——在那种时候,她会磕磕绊绊,但不会感到困惑。在论文评审会上(过去她还在工作时),或者近年来偶尔,她会接受一些论文的批评,认真倾听,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有时我们需要读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吸收。这些是文学理论的问题,或者是对某位作家艺术的评论。我认为,这种磕磕绊绊正是作品的丰富性,有时“无意识地”出现在语法看似错误的句子中。她的字迹优美,古体流畅,易读,但有时也略带“曲线”,在思绪整理之前,由于之前的“磕磕绊绊”而添加的空白处,箭头飘动着指向。与口语不同,她的文字在打印出来时,柔和而犀利,与经验和知识相呼应,有时颇具幽默感,令人耳目一新。
照片:成龙
3.她是一位纪律严明、堪称模范的老师,但她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也十分友善。可惜的是,她写作不多。或许,部分原因是她过于深思熟虑,不敢触碰;部分原因是她的健康状况。她的眼睛不太好,不得不做过几次手术。她写得慢,但很有感染力。我喜欢她对童年、家乡以及从街头小贩到名人的回忆。那些文字真的写得很棒。奶奶和孙子这是一部关于两个童年世界相隔半个多世纪的回忆,以幽默抒情的笔触写成,接近文学作品。一位作家曾说,“时间的侵蚀”不会放过任何人。对人生、对无数亲人命运的抒情哲思,如同那般轻柔地流淌在每一页逝去的记忆中,被萦绕心头的字句留存。那是追忆的空间,关于纯真、温柔的梦境,以及充满激情的回忆。在邓氏行的创作中寻觅失落的空间,使许多被时间侵蚀和抹去的记忆废墟焕然一新。记忆的给予和接受,建立在遗忘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人类时间的尘埃之上。而这里的记忆,充满诗意,“似乎比所谓的记忆更接近遗忘”。记忆与遗忘堆积如山……只留下一个眼神,一道美丽、清晰而悲伤的光芒。一首关于逝去岁月的诗……她并非以虚构为创作基础的专业作家,而是一位基于个人、家庭和宗族记忆的“历史学家”。然而,美在于这首关于真理、关于被品味和思考的现实的诗。
副教授、功勋艺术家邓氏行与法国大使合影留念Jean-Noël Poirier 和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老师们,在她法国政府授予其棕榈学院勋章,2013年2月/摄影:成龙
4.她现在以及将来可能留下的作品,除了相当数量的译作和在专业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外,都是教科书中的文章。法国文学史,是一篇论文雨果的小说或预订20世纪法国散文的一些面孔,非常好,也很深刻。雨果,我们很熟悉,但读她的文章,那种熟悉感却变得陌生。她几乎分析了这位作家重要散文作品的整个创作历程。她运用叙事理论和结构,审视雨果的每一部作品,寻找并发现真正引人入胜、令人信服的东西。她运用节奏、结构、叙述者、声音、时间、空间……的理论,对雨果的小说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分析。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部作品,都是创作中的创作。就像在一座石砌的巴黎圣母院旁边,也有一个巴黎圣母院纸——雨果的不朽小说。
5.每一次写作,都是与自我、与众人、与时代的对话。人生过后,留下的可能是一笔巨额财富,也可能一无所有,或是一个响当当的头衔,但我认为最幸运的是留下一页页美好的书页,让后人读到那些感受、喜怒哀乐、人生与书籍的感悟,以及那些未竟的对话,让后人继续书写。在回忆录里奶奶和孙子她说了一句非常感人的话:“正因为世间万物,无一例外,都必须随着时间而兴衰:世间万物的面貌就这样改变,王国的中心,企业的地籍。”
正如这句话所暗示的那样,只剩下记忆和爱。
副教授、功勋教师 邓氏行
+ 工作单位:河内理工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系。
20世纪法国文学史(编辑),外文出版社,1993。 奶奶和孙子(回忆),妇女出版社,1994。 20世纪法国散文的一些面孔,岘港出版社,2000年。 雨果的小说(专著),国立大学出版社,2002。 看着雨的女孩(回忆),妇女出版社,2008。 翻译: 河内信函 作者:Jean Tardieu 形变卡夫卡 |
作者:Dao Duy Hiep 副教授